寻找“消失的”花垣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源远流长。苗族自先民到宋时一直把它视为自己的“百科全书”而广为传诵,家喻户晓,但花垣县现在真正会编会唱苗族古歌的人可能不过十人。在湖南及其附近几个省区的各个方言区之间,苗族古歌差别很大。花垣县的苗族古歌2011年进入国家非遗扩展项目名录。

  苗家山寨,隐匿在层层山峦中,伴随着湘西冬季湿冷的空气,我们踏上了探寻苗族古歌的路程。

  从广州乘坐五个半小时高铁到达怀化,再驱车两个半小时,穿过一座座桥梁。隧道串联起的高速路,时值深冬,湿冷的空气激起一路的山中水雾。我们来到了湘西深处的花垣县,寻找“苗族古歌”的音律。

  对比歌谣,苗族古歌的歌词和音调比较古,内涵更加深奥。在花垣县,湘西自治州州级苗族歌谣传承人石升美向我们说起了苗族古歌的故事,以及几近失传的苗族古歌的历史。

  在古代做大型祭祀才会唱古歌,在花垣,如今则是每逢赶秋(每年8月8日)等一些重大节日时。但是在花垣县真正会编会唱苗族古歌的人,现在可能不过十人。

  “赶秋是苗家的重要活动,有庆祝秋收的意义,如今即使大家都不住在山里了,但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大型活动。”石升美介绍道。

  在湖南及其附近几个省区的各个苗族方言区之间,苗族古歌差别很大。花垣县的苗族古歌2011年进入国家非遗扩展项目名录。花垣“苗族赶秋”则在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更是在2016年随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口口相传

  几曲悠扬顿挫的苗家歌谣过后,石升美向我们诉说起如今苗家歌谣的现状。如今住在山中苗寨的人已屈指可数,住在县城的苗家人会唱古歌更少。

  石升美说道:“重大节日时候,苗族古歌歌词的内容类似于我们从哪里哪里来、来自哪个山脉、发生了什么,其实这些都是原生态、无改编的,会唱古歌的老人可以直接作词作曲,而目前会编会唱的歌司已经寥寥无几,演变成的歌谣也都仅有少数苗家人会歌唱了。”

  此外,“在苗家如果有老人家去世,需要作法,也会有法师唱古歌,在当地称之为巴代,类似于道士,通常会是一圈人大约十来个一起唱,也有一个人进行的,分为帮腔和唱腔,腔调上也分有平腔、高腔。抑或是嫁娶,客人来了双方父母长辈互相祝福,说一些古老的话,也会用古歌的方式传递。”

  而事实上苗家的古歌传统,也成为苗家人的史诗。

  远古时期,苗族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多次大迁徙,因为担心各种信息被历史所湮没,智慧的先民便将自己的历史深藏于清雅、空灵而又雄浑悲怆的古歌当中,留存于民族的记忆里。

  据石升美介绍,苗族古歌广泛流传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县等县市以及与之接壤的贵州、重庆和湖北等地。这里地处武陵山区,山峦叠嶂、森林密布,经济相对落后,环境相对封闭,成为民间文学繁衍的土壤。

  古歌的内容,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所以苗族古歌也被称做“苗族史诗”,由金银歌、古枫歌、蝴蝶歌、洪水滔天和溯河西迁5大部分组成,共1.5万行,篇幅宏大,内容包罗万象。

  史诗再传递

  古歌的特点是五言体,盘歌问答、歌骨歌花交替演唱。诗歌运用古今对比的方式叙述。每段歌词可以反复吟唱。

  演唱以盘歌形式进行,一般由4人分别组成两个对唱组。先甲方提问,乙方重复甲方问题后再回答;乙方回答完后,紧接着提出问题,甲方重复乙方问题再回答;如此往复进行,直至终场。

  “以往苗家人用这样的方式对话,擅长古歌的歌司大都非常开朗且善于用词表达,可以随时作词作曲,信手拈来,如同作诗一样。”石升美说道,“而如今苗族古歌通常是在苗族祭祀祖先的大节‘吃牯脏’和农历十月过苗年酬神谢祖、庆祝丰年等隆重仪式上,由德高望重的老人、鬼师(巫师)或歌手演唱。”

  也正是因为如此,苗族古歌源远流长。自苗族先民三苗、灌蔸、南蛮、武陵蛮,到宋时的苗族,都一直把它视为自己的“百科全书”而广为传诵,家喻户晓。

  石升美的哥哥石远江是花垣县苗歌协会的会长,据他向我们介绍,如今的苗家人因为从小都是说普通话,真正会唱苗族歌谣的都不多了。而按苗家的要求,会唱会编、能起承转合的才能叫歌司,歌司就少之甚少了。近年来,协会也会每年组织对歌会,尽管协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义务自行组织的,但参与者还是乐在其中。

  今年52岁的石升美也在退休之后不断推动苗歌古歌的传承,带过的徒弟超过百人。专职做苗歌的歌谣经济上不太现实,但她依然利用业余时间推动苗歌和现代交响乐相结合等形式加速苗歌的传承,通过走进校园的方式进行推广。

  “苗家如今大都居住在城镇,大家都从小学习普通话,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苗族古歌相对难以传承,作为传承人我们尽力推广古歌其实也都是义务的,但是凭着对传统文化的一份热爱和传承,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乐趣。”石升美说道。

  而据了解,花垣县苗族人口占77.3%,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第一批“非遗+扶贫”10个重点支持地区之一。花垣县的苗族赶秋随中国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拥有湘西苗族鼓舞、苗医药、苗族服饰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苗戏、苗歌、苗绣、苗族花带等12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

  近年来,花垣县把非遗保护纳入精准扶贫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将非遗保护和文化精准扶贫创新结合,建立各级各类非遗传习场所58个,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依托苗族赶秋、苗族樱桃会、苗年、苗族四月八等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构建经贸大平台,成效显著。

本文来源: 每日商业报道 文章作者: 每日商业报道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下一篇

  近日,义乌市佛堂镇舟墟湖和毛陈两个村,挖掘机、推土机轮番作业,445亩标准地建设如火如荼。初冬到早春,刚好农闲,是标准地建设的好时机,在金华婺城区、东阳市等地,类似场景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