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方可点菜”岂止侵犯消费者选择权

  “扫码-关注商家公众号-同意获取用户位置信息-点餐”似乎已经成了餐厅吃饭的“四部曲”。据《扬子晚报》1月6日报道,看似简化了点餐程序,实际为消费者带来困扰,老年人不会扫码怎么办?对此,南京市消协回应,消费者可以拒绝扫码点餐,餐厅要方便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

  如今,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支付和扫码已经成为很多消费场景中的标配。离开了手机和互联网,很多人可能寸步难行,无法购买商品,甚至无法出行。但是,作为经营者,将扫码设置为消费的门槛,显然于法无据,不仅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更涉嫌侵犯个人信息权等。对此,不仅消费者有权说不,监管部门更应采取措施予以规制。

  自主选择权是指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需求,自主选择自己满意的商品或服务,决定是否购买或接受的权利。而选择支付方式、购买方式和步骤自然也属于自主选择权的重要内容。如选择现金支付还是扫码支付,选择网络购物还是到实体店购物,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个人意愿。经营者理当完善配套措施,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选择权。需要说明的是,经营者不享有“自主选择权”,既无权挑选消费者,也无权擅自设置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门槛。

  具体到“扫码方可点菜”事件中,点菜的具体方式应由消费者根据个人习惯和喜好来决定。经营者理当提供多种点菜方式供消费者选择。其将“扫码”作为点菜的前置条件,实际上就是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方式,甚至属于变相拒绝部分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

  进而言之,“扫码方可点菜”不仅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还变相强迫消费者关注其微信公众号,“收割”流量和关注度。而公众号在“吸粉”之后,在消费者通过公众号点餐、消费后,就可能收集、掌握、利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该做法不仅不妥当,更涉嫌侵权和违法。根据《民法典》,除法律、行政法规明确授权外,收集、处理个人信息应取得同意,且收集者应妥善保管个人信息,不得擅自泄露或者向他人提供。即便因保管不善导致个人信息被窃取、泄露的,也应承担法律责任。

  而“扫码方可点菜”行为在诱导、“强迫”消费者关注之外,更让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暴露在风险中。由于一些经营者的技术和能力所限,其在收集个人信息后,很难妥善保管,以至于“黑客”能轻而易举地突破防线窃取这些信息。通过报道可知,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库也曾被“黑客”攻破过,何况这些中小经营者的数据库。

  由上可知,“扫码方可点菜”看似小事,实则既是对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侵害,又是对公民个人信息权的无视,是对消费者权利的剥夺。对此,既需要消费者个人敢于说不,也需要消费者协会及时出面,以约谈、提起公益诉讼等方式替消费者维权。更需要监管部门采取强有力措施规制经营者的类似行为,让消费者理直气壮地自主选择,不至于在强势的经营者设置的各种门槛面前束手无策、被动挨宰。

本文来源: 每日商业报道 文章作者: 每日商业报道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下一篇

  2月5日,气候政策倡议委员会(简称CPI)发布《中国扩大气候金融的潜力》报告。该报告由气候政策倡议委员会与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简称IFS)共同完成。报告认为,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