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加大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力度

  作为科技创新最为活跃、最具潜力的群体之一,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对南京高质量打造八大产业链具有重大意义。与众多小微企业类似,科技型小微企业同样面临“融资难、融资贵”压力。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导致企业收入缩减,更是加剧了这一压力。因此,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成为南京建设创新名城、打造八大产业链的关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南京财政金融政策加大了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对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投入给予奖补,免收转贷基金费用并对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市科技局、市金融监管局联合南京银行提供20亿元融资额度;成立市级科技创新基金天使投资联盟。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成效明显,目前南京市成立了11家科技银行、24家科技小贷公司、3家科技保险公司、2家科技担保公司,并设立总规模达50亿元的市级科技创新基金。商业银行加快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先后推出“科技防疫贷”“抗疫贷”“同鑫贷”“复工贷”等产品。金融服务平台功能不断丰富,上线“宁创贷”“宁科投”、民营企业转贷互助基金、科技金融路演活动和“众创板”挂牌等系列产品/服务。

  对照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和东部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标准和要求,南京在金融创新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方面仍有一些短板值得关注。比如,缺乏科技型小微企业认定标准。由于国家和省级缺乏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认定标准,南京短期内难以出台比较匹配全市八大产业链发展的小微企业认定标准,不利于发挥政策定向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再如,财政支持落实力度有待加大。由于取消对科技企业贷款的贴息政策,目前财政对科技贷款的增量补贴与其他类型的小微企业相差仅为0.5%,风险代偿对科技型小微企业与其他企业没有差异,商业银行发放科技贷款的动力不足。科技金融产品供给仍需丰富。与全市丰富的金融产品和创新服务供给相比,科技金融服务高度依赖地方商业银行。政府基金引导效率还需提高。由于政策限制和绩效考核压力,国资背景创投基金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投资主要采用“明股实债”的投资模式,难以真正发挥政府基金的引导作用。

  建议南京进一步促进金融创新,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厘清认定标准提高财政支持的精准性。聚焦八大产业链市场主体结构和产业规律,重点面向软件信息、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等领域,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地设置认定标准,并针对不同行业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制定差异化财政支持机制,提升财政支持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匹配度。

  二是完善专项政策促进科技金融协调发展。出台专项激励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加大科技型小微企业支持力度,重点关注信贷规模、客户总数、户均余额及首贷户数等指标。引导科技保险公司与核心企业、优质平台和金融租赁等联动发展,重点面向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保险产品,支持R&D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金融科技赋能。囿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户均贷款规模不大,以金融科技为支撑的产品创新是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现实路径。设立金融科技赋能专项发展基金,通过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公共基础平台建设和共用大数据采购等投入,加快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创新面向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对小微企业类金融产品创新的促进作用。

  四是统筹政策扶持与市场配置联动机制。一方面,针对新冠疫情带来的结构性冲击,适当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对冲科技型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优化政府投入劣后资金的引导机制,对标国内一流城市优化豁免机制,发挥社会资本产业识别、市场把握和激励机制等综合优势,助推投资科技型小微企业。

 

本文来源: 每日商业报道 文章作者: 每日商业报道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下一篇

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作为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全球权威性学者,朱宁教授对资本市场、投资者行为等有深厚的研究,在他看来,这次GME事件中,逼空行为本身是正常的,根本不存在“散户赚了机构的钱”或者“散户吊打机构”的现象,这种说法不但很有误导性,而且很有危害性。朱宁表示,GME公司2/3以上的股票是由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持有的,所以很难说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是谁赚了大钱。(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