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用坚持和创新 让传统彝绣变红火时尚“绣”

  中新网文山2月10日电 题:两代人用坚持和创新 让传统彝绣变红火时尚“绣”

  作者 韩帅南

  春节前夕,云南省砚山县维摩彝族乡白沙坡村的几位绣娘,正在赶制节前的最后一批彝绣订单。当日,恰逢砚山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志愿者在当地开展“送春联”活动。在同一房间,绣娘指尖银针飞舞,书法家手中笔走龙蛇,共同绘就一幅红火生活的和谐画卷。

图为绣娘正在整理制作好的刺绣服饰。 李嘉娴 摄图为绣娘正在整理制作好的刺绣服饰。 李嘉娴 摄

  自古以来,白沙坡村的彝族妇女就以手巧而闻名,她们利用农闲时间以刺绣装扮自己的服饰,做工考究,图案精美。村民王陆芬自幼也跟随家人习得一手漂亮的彝绣功夫。看到周围的村民长期与贫困为伴,她从小就在思考着,如何才能让村民用人人都会的刺绣脱贫致富。

  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摸索,王陆芬在2014年带领160余位绣娘共同成立了砚山县纸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刚开始的时候订单特别少,刺绣品没有销路,有一些绣娘想要退出合作社。”王陆芬说,“当时我就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她们坚持下去,我说,‘我们的刺绣这么好看,将来肯定会有很多人喜欢的!’”

图为领取到春联的绣娘自拍留念。 李嘉娴 摄图为领取到春联的绣娘自拍留念。 李嘉娴 摄

  当时,正在读中学的杨拼为母亲和绣娘们出出了主意。他认为彝绣的图案虽然精美,但应该顺应潮流与更多的产品结合,才能得到更多消费者的喜爱。受到儿子的启发,王陆芬开始试着与上海的时装设计师合作。经过巧妙设计,白沙坡村的彝绣化繁为简,呈现在丝巾、披肩、睡袍等服饰上。2015年起,合作社的彝绣产品逐渐打开销路。

  2017年,杨拼来到昆明学院学习设计。尚未毕业,他已经开始带领一支设计团队为白沙坡村彝绣设计产品。“我觉得以彝绣为代表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都非常有特色,只是缺乏一个走出去的渠道。”杨拼说,“我现在所做的,就是一边传承,一边创新,让彝绣产品将穿着、佩戴的舒适实用性与收藏、纪念的工艺观赏性有机结合。”

  在王陆芬母子和众多绣娘的共同努力下,白沙坡村彝绣名声越传越广,订单也不断增多。“2019年,我们的产品参加了‘民族时装周’和‘上海设计周’等大型展览活动。一家鞋企跟我们共同合作的‘彝绣’小白鞋在欧洲市场特别受欢迎。”王陆芬骄傲地介绍。

  发展至今,合作社已拥有社员1260余人,吸纳了彝族、壮族、苗族和汉族绣娘。2020年,合作社销售虎头帽、虎头鞋等各种大小订单10多万件,产品远销上海、北京、香港、郑州、广州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合作社在不断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助推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步伐,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最近,杨拼正在对白沙坡彝绣的商标进行重新设计。“这次我采用的是彝族传说中的火焰花的元素。鲜艳的花朵和围绕在周围的火焰,象征着彝族民众多姿多彩的生活。新的一年,我也祝福大家的生活像火焰花一样红红火火!”

本文来源: 每日商业报道 文章作者: 中国新闻网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下一篇

  中新网北京2月10日电 (记者 应妮)今年除夕(2月11日),恰逢“中国现代出版的起点”商务印书馆124年的馆庆日。“新春绽放:商务印书馆124年馆庆系列活动”之“月度新书发布会